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体能训练的未来是训练科学——三张图为证

2024-01-25 21:09:2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是一个以运动员为中心,以教练员为主导,以科研人员为支撑,以竞技表现提升为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组织形式已由早期的师徒带领制发展成为当今的团队支撑制。来自医学、体能训练、生理学、生物力学、营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专门人士共同组成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多学科支撑团队。不同运动项目由于比赛需求不同,其多学科支撑团队的构成有所不同;同一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不同,其多学科支撑团队的配置也存在差异。如果让教练员就多学科支撑团队的成员进行必要性排序,体能训练师大都能够位列前三。

  从1969年的首次出现到成为各运动队的“标配”,体能训练师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培养机构来说,了解这一变化并不断完善培养方案能够确保培养出来的体能训练师能够胜任未来就业岗位;对体能训练师来说,了解这一变化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能够确保自身在多学科支撑团队中更大程度发挥自身价值。这些变化可以总结为:

  美国体能协会(National Strength &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NSCA)的创立始于1969年美国Nebraska大学橄榄球队聘请前撑杆跳运动员Boyd Epley为力量教练。该队比赛成绩的迅速提升让其他运动队纷纷效仿。1978年,来自全美的76名力量教练汇集一堂,成立了美国力量教练协会(National StrengthCoachesAssociation, NSCA)。1981年,美国力量教练协会在保持NSCA英文缩写的前提下更名为美国体能协会(将Coaches修改为Conditioning),其原因可能是当时力量教练的工作内容逐渐超出了力量训练范畴(如还有速度、耐力等),“力量与心肺耐力”比“力量教练”更能涵盖日常的工作内容。1985年,美国体能协会推出了面向运动员体能训练专门人士的认证(CSCS),其中CSCS中的specialist翻译为专门人士(体能训练师)更为合适(而非专家)。随后,美国体能协会先后推出了面向大众人群健身指导专门人士(私人教练)的认证(CPT)、面向大众特殊人群健身指导专门人士的认证(CSPS)和面向特种人群体能训练专门人士的TSAC-F。2021年,美国体能协会推出了面向运动员多学科支撑专门人士(科学训练师)的CPSS。

  从以上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美国体能协会所覆盖的领域由最初的力量训练拓展为体能训练,由体能训练再拓展为训练科学。事实上,这种覆盖范围的演进是体能训练师实践工作内容变化的一个真实写照,即体能训练师在运动队中的工作内容已超出体能训练的范畴,正逐步向多学科科研工作演进。

  尽管当今的体能训练从理论上可以视为以动作为载体提升运动员对外做功能力的训练,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绝大部分体能训练师的工作内容为以动作为载体的力量训练。对速度无明显需求的运动项目很少进行速度的训练,对速度有明显需求的运动项目则由专项教练来开展速度训练;对耐力无明显需求的运动项目很少进行耐力的训练,对耐力有明显需求的运动项目则由专项教练来开展耐力训练。然而,由于体能包含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6种子能力,体能训练理应包括以上6种子能力的训练,而体能训练师也理应掌握以上6种子能力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当今体能训练对动作的重视得益于物理治疗领域的从业和研究成果。在先后经历了以骨骼肌肉、中枢神经、关节为视角来认识、分析和治疗损伤的阶段后,物理治疗领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了从动作视角来认识、分析和治疗损伤。这一成果随后被整合进了体能训练,有了当今的“以动作为载体”、“训练动作而非肌肉”等认识。

  在负重方式方面,力量训练先后经历了自由负重式、固定轨迹式、自由负重式三个阶段。固定轨迹式力量训练尽管有利于安全地进行大负重,并迎合了上个世纪60-70年代健美运动对肌肉横断面训练的需求,但肌肉横断面的增加还不足以匹配运动实际中多关节、多肌肉、多维、单边、非对称、整体稳定的特征,而自由负重式力量训练(如杠铃、哑铃、壶铃、药球等)在这些方面更有优势。

  在耐力训练方面,耐力训练的负荷模式在过去100多年如钟摆一样在低强度持续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训练之间来回摆了几次。上个世纪20年代之前的训练较为原始,以低强度持续训练为主。进入上个世纪30年代,个别运动员尝试使用高强度间歇训练来刺激心脏,其在国际比赛上的成功使其他运动员纷纷效仿。需要注意的,此期间高强度间歇训练优于低强度持续训练的背景是运动员整体水平低和训练负荷量小。进入上个世纪70年代,耐力训练模式的钟摆再次摆向了低强度持续训练,而此时的背景是运动员整体水平提升和训练负荷量大幅增加,大量的高强度间歇训练使运动员难以恢复,甚至出现过度训练(除非有药物支撑),以及肌肉层面能力(如线料体量)的提升需要更多的低强度持续训练。进入21世纪,耐力项目以低强度持续训练为主的理念已达共识,运动员之间的较量转入以低强度持续训练为主前提下更为重视高强度间歇训练的阶段。现在,在回答低强度持续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训练何者更好这一问题时,需要考虑项目类型(比赛是否需要耐力?)、训练量多少(训练后的恢复有多长时间?)、年龄和运动水平(运动员的能力空间和恢复能力)等多个因素。

  进入21世纪,体能训练需要越来越多地被整合进运动员的整体训练计划中,营养、心理、睡眠、监控、数据分析、周期安排等都成为影响体能训练效果,以及运动员竞技表现提升效果的重要因素。这种以运动员竞技表现提升为目标,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领域正是训练科学。

  体能训练师是运动队中惟一兼具科学背景和实践工作的角色,这一角色一方面对体能训练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体能训练师从事训练科学与训练实践深度融合的工作提供了可能。体能训练师更有可能赢得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信任,并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Martin Buchheit的职业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现象。Martin曾经为一名手球运动员,拥有3个硕士学位(2个体能训练+1个统计)和1个博士学位(运动生理学),担任过法国职业手球队体能教练(2003-2004)、卡塔尔Aspire训练中心生理师(2009-2014),法国巴黎圣日耳曼足球俱乐部运动表现主管(2014-2020),现担任法国里尔足球俱乐部运动表现主管、Kitman Labs公司运动表现研究主管、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客座副教授。让人惊叹的是,Martin还是30-15间歇体能测试的发明人()、HIITSCIENCE公司和Athletica公司的创始人、Martin Buchheit网站的创办和运营人()、在线网络学术期刊Sport Performance & Science Resports创办人()。Martin还发表了200篇学术论文,被引次数10000次,2019和2021年在世界足球科学家排名中分别位列第4和第6。

  Martin为体能训练师的职业发展指明了一条路径:完成运动与训练科学相关硕士研究生学习,考取体能训练师行业认证,进入体能训练行业实践,在体能训练实践中追求更高的学历教育,实现自身知识与技能从体能训练向训练科学的拓展,在训练科学与训练实践的融合发展中实现自身水平的提升。

  体能训练的这一蓬勃发展趋势对训练实践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但对训练科学来说是一种重大挑战。训练科学在训练实践中留下的存在感真空将有可能被体能训练所填充。训练科学亟待回归“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初心,并装上“科学化”的内核,才能在体能训练的冲击中能够屹立不倒。

href=""

搜索